高浓度废酸、废碱液需中和至中性后再行排放。对于含有少量被测物及其他试剂的高浓度有机溶剂,应进行回收再利用。回收用的高浓度废液需集中存储,以便后续回收操作;低浓度废液经处理达标后排放。实验室废液收集时应依据废液性质确定其储存容器与条件,通常不同性质的废液禁止混合,且需避光、远离热源,防止发生不良化学反应。储存废液的容器必须张贴标签,注明废液种类、储存时间等关键信息。
含汞、铬、铅、镉、砷、酚、氰的废液必须经过妥善处理,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,实验室处理方法如下:
含汞废液处理:若实验室发生金属汞散落(如温度计破裂)情况,务必及时清理。可使用滴管或在硝酸汞酸性溶液中浸泡过的薄铜片、铜丝收集汞至烧杯,并用水覆盖。地面散落的汞颗粒可撒上硫磺粉,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硫化汞;也可喷洒经盐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(体积比 5:1000),1 - 2 小时后清除;还可喷洒 20% 三氯化铁水溶液,待干燥后清除(但此方法不适用于金属表面,会造成腐蚀)。对于含汞废液,先将其 pH 调至 8 - 10,加入过量硫化钠,促使生成硫化汞沉淀,再添加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,硫化铁沉淀可吸附硫化汞微粒共同沉淀,静置分离后,清液可排放,残渣可通过焙烧法回收汞或制备汞盐。
铅、镉废液处理:利用碱将废液 pH 调节至 8 - 10,使铅、镉分别形成 Pb (OH)₂和 Cd (OH)₂沉淀,接着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,沉淀物可与其他无机物混合后进行烧结处理,处理后的清液予以排放。若无法及时处理,应集中存放在废液桶中。其处理流程为:废水先加入 pH 调节剂,再加入除汞剂,随后加入凝聚剂,再次加入 pH 调节剂,最后加入絮凝剂,对上清液进行汞含量测试后固液分离。
含铬、砷、酚、氰废液处理
含铬废液:向含铬废液中加入还原剂(如硫酸亚铁、亚硫酸钠、铁屑),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,然后加入碱(如氢氧化钠、氢氧化钙、碳酸钠等),使三价铬形成 Cr (OH)₃沉淀,清液可排放。沉淀干燥后可采用焙烧法,与煤渣共同焙烧后填埋处理。
含砷废液:加入氧化钙调节 pH 至 8,使砷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,在 Fe³⁺存在时共沉淀;或调节溶液 pH 大于 10,加入硫化钠,与砷反应生成难溶、低毒的硫化砷沉淀。产生含砷气体的实验务必在通风橱内进行。
含酚废液:低浓度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,将酚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。高浓度含酚废液可使用丁酸乙酯萃取,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,调节 pH 后重蒸馏提纯使用。
含氰废液:低浓度废液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至 10 以上,加入 3% 高锰酸钾粉末,使氰化物分解。高浓度废液采用碱性氯化法处理,先碱调 pH 至 10 以上,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,充分搅拌使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,放置 24 小时后排放。含氰化物废液严禁乱倒或与酸混合,以免生成剧毒的挥发性氰化氢气体。
综合废液处理:先用酸、碱调节废液 pH 至 3 - 4,加入铁粉搅拌 30 分钟,再用碱调节 pH 至 9 左右,继续搅拌 10 分钟,接着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进行混凝沉淀,上清液可直接排放,沉淀按废渣方式处理。具体操作流程为:向综合废液中依次加入酸性溶液、碱性溶液调节 pH,加入铁粉搅拌,再加入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混凝剂,实现上清液混凝沉淀,分离出沉淀废渣。
三氯甲烷的回收:三氯甲烷废液依次用水、浓硫酸(用量为三氯甲烷量的十分之一)、纯水、0.5% AR 盐酸羟胺溶液洗涤,再用重蒸馏水洗涤两次,然后用无水氯化钙脱水,静置数日后过滤、蒸馏。蒸馏速度控制在每秒 1 - 2 滴,收集沸程为 60 - 62 摄氏度的馏出液,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(可使用橡胶塞)。
尽量回收溶剂,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重复使用。
为便于处理,废液收集分类通常包括:a. 可燃性物质;b. 难燃性物质;c. 含水废液;d. 固体物质等。
可溶于水的物质易随水溶液流失,回收时需特别留意。不过,甲醇、乙醇及醋酸等溶剂易被细菌分解,其稀溶液经大量水稀释后可排放。
含重金属的废液,在分解有机质后按无机类废液处理。
选用无破损且耐废液腐蚀的容器收集废液,并在容器上显著标注所收集废液的成分及含量,存放于安全位置。
对硫醇、胺等有臭味的废液,以及会产生氰、磷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废液和易燃性强的二硫化碳、乙醚等废液,需妥善处理,防止泄漏,并及时处置。
含有过氧化物、硝化甘油等爆炸性物质的废液,操作务必谨慎,且应尽快处理。
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弃物,需单独收集,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,严防泄漏,谨慎处理。
过氧化物与有机物不可混合。
氰化物、硫化物、次氯酸盐与酸禁止混合。
盐酸、氢氟酸等挥发性酸之间不能混合。
浓硫酸、磺酸、羟基酸、聚磷酸等酸类与其他酸不得混合。
铵盐、挥发性胺与碱不能混合。